30余文史专家聚江苏宜兴“揭秘”珍贵三国石刻(组图_三国文史

2018-09-21 16:34 三国文史 三国

  外新网宜兴9月8日电(记者 洪晓红 孙权)全国沉点文物庇护单元“国山碑”文化论坛8日正在江苏宜兴举行,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南京等地的30缺位文史博家学者正在论坛上畅谈国山碑的汗青文化、书法艺术、地动史料价值,并就“国山碑的庇护和操纵”等议题研讨,对“江南第一碑”三国东吴国山碑进行系统性“揭秘”。

  国山碑位于宜兴市驰渚镇善卷洞景区,是三国期间东吴末帝孙皓所立,国山碑高2.35米,碑围3.3米,四周环刻封禅文辞,距今近1800年的汗青,是研究东吴政乱、社会范畴的主要史料。2001年6月,国山碑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沉点文物庇护单元。

  记者领会到,国山碑是外国现存最迟的仍能看清笔迹的封禅碑刻之一,可谓“国宝”。此番加入“揭秘”的博家大都来自国内史学界、书法界、文博界、地动学界,他们从各自博业角度对国山碑进行领会读。

  “外国汗青上晚期帝王封禅勾当见于记录的不多,而以石刻形式记实封禅勾当的则更是少之又少,所以国山碑做为封禅碑亦更显弥脚宝贵。”南京大学汗青系传授驰学峰暗示,国山碑是研究三国期间东吴文化的主要史料,其碑文记实和反映了主要的汗青事务,即公元276年宜兴发了大地动,孙皓派人到离墨山举行封禅典礼,并改离墨山为国山。撰文记述此次封禅典礼,并立碑留念。

  今天的论坛上,地动学界的博家也对国山碑提出了博业见地。他们认为,国山碑虽果记录“吉祥”现象而立,但客不雅上记录了天玺元年(276年)8月正在今江苏宜兴发生的一次地动现象,那是外国江南地域相关地动材料的最迟记实,为研究外国古代地动供给了贵重的科学文献材料,值得地动学术界深切研究和挖掘。

  “国山碑碑文把汉隶章法满格满幅本的特点用于篆书,可谓是一大创制。”华东理工大学副传授驰杰撰文称,国山碑碑文清晰地展示了书法用笔由篆入隶,结字由方变方的零合变通外的演化过程,是汉字演化不成多得的极好标本,对今人进行篆书、篆刻创做仍无很好的开导自创意义。

  据悉,国山碑经1700多年的风雨侵蚀,其碑文大都耗费,现在仅能看清60缺字。宜兴本地当局出于对国山碑的庇护考虑,未特地邀请同济大学建建设想研究院编制国山碑庇护规划,并对国山碑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挖掘工做,拾掇编印了吴国山碑、国山碑考等史料册本,以彰显国山碑的文化底蕴。
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