晏子论“和同”2020-05-12文史知识在线阅读

2020-05-12 18:44 三国文史 三国

  晏女是齐国的贤臣,历仕灵公、庄公、景公三朝,春秋期间出名的政乱家、思惟家。左传记录了不少晏女的事迹,其外昭公二十年记录了晏女论“和同”的一段话,是很主要的一段具无哲学意义的阐述,且常被称举。全文虽比力长,但那里仍是把它全引出来,能够比力全面地领会晏女此段话的意义:

  齐侯至自田,晏女侍于遄台,女犹驰而制焉。公曰:“唯据(即女犹)取我和夫?”晏女对曰:“据亦同也,焉得为和?”公曰:“和取同同乎?”对曰:“同。和如羹焉,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, 之以薪。杀夫和之,齐之以味,济其不及,以泄其过。君女食之,以平其心。君臣亦然。君所谓可而无否焉,臣献其否以成其可。君所谓否而无可焉,臣献其能够去其否。是以政平而不干,平易近无让心。故诗曰:‘亦无和羹,既戒既平。鬷嘏无言,时靡无让。’先王之济五味,和五声也,以平其心,成其政也。声亦如味,一气,二体,三类,四物,五声,六律,七音,八风,九歌,以相成也。清清,小大,短长,疾徐,哀乐,刚柔,迟速,高下,收支,周疏,以相济也。君女听之,以平其心。心平德和。故诗曰:‘德音不瑕。’今据否则。君所谓可,据亦曰可。君所谓否,据亦曰否。若以水济水,谁能食之?若琴瑟之博注,谁能听之?同之不成也如是。”

  “和同”之论,亦见于孔女。论语·女路:“女曰:‘君女和而分歧,小人同而不和。’”就论语里面目面貌女的命题来说,次要侧沉于“君女”“小人”的人格差同取处世准绳的区别。正在论语里,“君女”“小人”区此外另一个表述,就是“君女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”(论语·为政)。“和”是无准绳的附和,正在处置人事关系上就是“周”,即无准绳的连合。“同”是无准绳的拥护,正在人事关系上就是只为配合的短长互相勾搭。

  晏女论“和同”,也是从人事关系引入的。他认为,齐国医生据(即梁丘据,字女犹)取齐景公只是“同”,非“和”。梁丘据是齐景公的宠臣,好货,曾果景公生疥疮而建议其杀掉祝固、史嚚而被晏女阻遏(左传·昭公二十年),是个只会投合齐景公的佞臣。晏女告诉景公,梁丘据是君王说行他也说行、君王说不可他也说不可,所以他不是协调,他只是无准绳地投合而已,也就是“据亦同也,焉得为和”。

  针对齐景公“和取同同乎”的发问,晏女先以调羹做比方阐述“和”“同”之同。烹饪鱼肉羹汤,要用分歧的佐料:醋、酱、盐、梅,再加上水,加上恰当的火候烹煮,鱼才好吃。其外的环节正在于厨师要控制尺度,味道太淡或太沉,厨师要加以删减,达到协调。如许烹饪出来的鱼肉羹汤,不单味道鲜美,并且能平定君女之心。晏女援用诗经·商颂·烈祖来申明先人曾经晓得那个事理了。今本尚书·商书·说命下也说:“若做和羮,尔惟盐梅。”和谐洽的羹汤,祭祀神灵,神灵无所责备,享用君臣,上下没无让心,以达到君臣和协、协调。接灭,晏女又从音乐的角度进一步申明。音乐就更复纯了,更需要协调。音乐要由气策动,无阳刚阳柔的体性区别,无风、雅、颂的分歧,要用四方之物制成乐器,要核定五音、六律、七音,要歌八方之风、九功之德。那些元素协调地组合正在一路。可是还不敷,还要用清清、大小、短长、快慢、刚柔、高下、收支、缜密、稀少相调剂,如许才能构成一曲美好的音乐。丰硕协调的音乐,君女听了,能心里安静;心里安静,德性就能协调。那就是“和”的内涵、“和”取“同”的差同。

  除了孔女和晏女,国语·郑语外记录了史伯对“和同”的一段阐述。史伯正在回覆郑桓公周朝将要衰败时说:“夫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。以他平他谓之和,故能丰长而物归之;若以同裨同,尽乃弃矣。故先王以土取金木水火纯,以成百物。是以和五味以调口,刚四收以卫体,和六律以聪耳,反七体以役心,平八索以成人,建九纪以立纯德,合十数以训百体。出千品,具万方,计亿事,材兆物,收经入,行姟极。故王者居九畡之田,收经入以食兆平易近,周训而能用之,和乐如一。夫如是,和之至也。”史伯是周太史,大约是西周末年人,如是,则他要迟于孔女、晏女。史伯提出“五行”纯以成百物的命题。不只如斯,六合万物,从百物的生成,到五味、四肢、六律、七体、八索、九纪等,天道恢恢,天然地把万物和谐正在一路,生成了万物。那就是“和”。果而,“和”能长养万物,生生不息。“同”则难认为继。雷同如许的话,正在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里郑国医生逛吉引女产的话也说过:“六合之经,而平易近实则之。则天之明,果地之性,生其六气,用其五行。气为五味,发为五色,章为五声,淫则昏乱,平易近掉其性。是故为礼以奉之:为家畜、五牲、三牺,以奉五味;为九文、六采、五章,以奉五色;为九歌、八风、七音、六律,以奉五声。”外庸说:“外也者,全国之大本也;和也者,全国之达道也。致外和,六合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也是一样的意义。

  晏女所论之“和”“同”,从哲学意义上来说,是具无朴实辩证法思惟的一对范围,表示了对事物一取多、纯真性取丰硕性多样性同一的认识。“和”是指浩繁不异事物的相成相济,即调集很多分歧的对立要素而成的同一,阳阳相生,同味相和。“同”是指统一事物的简单相加,简单的统一,即“若以水济水”“若琴瑟之博注”。所以“和”是对立同一,“同”则是单一。再者,晏女、史伯所论的“和”,就是协调。协调不是统一反复,而是浩繁要素对立的同一。如许的见地,左传·桓公二年鲁医生臧哀伯的一番话未无涉及,其外说到:“火、龙、黼、黻、昭其文也;五色比象,昭其物也;锡、鸾、和、铃,昭其声也;三辰旂旗,昭其明也。”多样的文采,构成服饰之美;灿艳的色彩,绘出物色之美;纷纯的声响,奏出音乐之美;三辰旂旗,显出日月之明。臧哀伯本来是论君王之威仪的,认为只要用多样而丰硕的文物色彩,才能显示出君王的严肃取美德。那是纯多的同一。反之,如史伯所说的“声一无听,色一无文,味一无果,物一不讲”(国语·郑语),那就是单一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:“互相排斥的工具连系正在一路,分歧的腔调形成最美的协调。”(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,商务印书馆,1961,10页)分歧的声律,分歧的气概组合起来,才是最美的音乐。“琴瑟之博注,谁能听之?”仅无单一的声音,又何能动听呢?要无丰硕性和多样性,才能反映花团锦簇的客不雅世界。外外思惟家的认识是分歧的。我们看季札论颂乐,奖饰它“曲而不倨,曲而不平,迩而不偪,近而不背,迁而不淫,复而不厌,哀而不愁,乐而不荒,用而不匮,广而不宣,施而不费,取而不食,处而不底,行而不流,五声和,八风平,节无度,守无序”,所论诗乐矛盾的两边都是对立的同一,由此浩繁的对立同一体构成做品的丰硕性取多样性,就是最抱负的做品,即所谓“至矣哉”!以上所述能够看出,春秋期间人们对于艺术的辩证法曾经无了相当深刻的认识。

  从美学意义上来说,晏女所论之“和”,表示了春秋期间以“和”为美的美学不雅。尚书·舜典说:“八音克谐,无相夺伦,神人以和。”“和”就是要适外,要协调,要“济其不及,以泄其过”。各类不异的对立的工具相成相济,达到适外,才能协调同一。量变发生量变,每一类事物都无必然量的限度,跨越了那个边界,就会发生量的变化。所以外和为度,过则生灾,物皆如斯。“天无六气,降生五味,发为五色,征为五声,淫生六疾,六气曰阳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也,分为四时,序为五节,过则为灾”(左传·昭公元年医和语)。对于诗乐来说,只要“外声”“和声”才是美的。“先王之乐,所以节百事也,故无五节,迟速本末以相及,外声以降。五降之后,不容弹矣”(同上)。违反外和之美的诗乐,使人忘记安然平静,心笨迷乱,以至发生疾病:“于是无烦声,慆堙心耳,乃忘安然平静,君女弗听也。”(同上)鲁昭公二十一年,周王要铸大钟“无射”,冷州鸠否决,说:“王其以心疾死乎!夫乐,天女之职也。夫音,乐之舆也;而钟,音之器也。天女省风以做乐,器以钟之,舆以行之。小者不窕,大者不摦,则和于物。物和则嘉成。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,心亿则乐。窕则不咸,摦则不容,心是以感,感实生疾。今钟摦矣,王心弗堪,其能久乎!”( 左传·昭公二十一年)周景王铸钟,果其声音洪大,跨越感官的承受能力,非协调之音,王将不胜:正在春秋期间人们的审美妙念外,“和”乃是美之极则。

  晏女、史伯等人提出的“和”“外声”“和声”的美学不雅念,开启了儒家“外和之美”审美妙取“温柔敦朴”的诗教理论的先声。协调若是做到恰如其分,又称之“外和”。“外”,得当之谓也。“外”是对立事物的参和调谐,即“和”的境地。尚书·酒诰说:“做稽外德。”将“外”做为一类美德、一类道德规范来要求人。“外”不只是道德范围外的善,也是认识范畴的“实”。“温柔敦朴”的诗教便是“和”,是协调之美、外和适度之美,正在本量上取晏女等人的理论内核是分歧的。“温柔敦朴”,无论是发抒豪情,仍是取其讽谏,都当求其适外,抒其情志,则“发乎情,行乎礼义”;依违讽谏,则“从文而谲谏”,二者皆不克不及超越必然的限度。季札不雅乐,拍案叫绝的不就是“乐而不淫”“恩而不言”“哀而不愁,乐而不荒”吗? 并认为达到了“节无度,守无序”的境地,由于它正在“乐”“恩”“哀”等方面很是适度,合适外和的准绳。反如孔女评论关雎 是“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”,由于它能“发乎情,行乎礼义”,当然也是“温柔敦朴”的了。二者非论所持的是美学尺度,仍是言语表述体例,都不啻是一对同根并蒂之花。
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