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人卡可不是我的标签!——三国探微之不一样的鲁肃|文史宴

2017-11-14 22:22 三国文史 三国

  ,之前发生过被其他公众号冒充首发的事情,所以最近大司马会把这些文章在副帖中标原创发出来,保护权益,请大家勿怪。

  在《三国演义》里,鲁肃是一个政治暖男的形象,从联刘抗曹开始就被诸葛亮一路当猴耍,又被周瑜当跟班呼之即来挥之即去,虽然一直在大家眼前晃来晃去,但存在感实在是弱得不行。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,鲁肃可是一代豪侠,本事大得很,跟《演义》中那货简直是两个人。

  《演义》中鲁肃那不多的存在感,基本集中在赤壁之战前力主抗曹一事上,曹操席卷荆州,准备攻打东吴,东吴文臣一律主降,武将一律主战,身为文官的鲁肃却也主战,显得十分与众不同。不过,鲁肃为什么要跟他的文官同僚唱反调,一力主战,《演义》却没说明白。

  这是因为《演义》是一本文学书,并不打算详细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,甚至会为了文学效果而改窜史实。而在真实的历史上,曹丕篡位后,东吴使臣赵咨的一番话,道明了个中原因,及其背后的深厚背景。

  当时刘备为关羽报仇,率大军伐吴,孙权为免两面受敌,向曹丕称臣,而曹丕这时刚刚篡汉,自信不足,急需重量级人物来站台,于是双方一拍即合,曹丕为此甚至放弃了趁势消灭东吴的利好。

  这时东吴赵咨出使魏国,正事办妥后,曹丕胸中的八卦之火熊熊燃起,同时也为了考较一下使者,问道:孙权是什么样的主公?(吴王乃何如主也)。赵咨也不含糊,说孙权是“聪明、仁智、雄略之主”,并且详细说明了一番:

  吴侯纳鲁肃于凡品,是其聪也;拔吕蒙于行阵,是其明也;获于禁而不害,是其仁也;取荆州兵不血刃,是其智也;据三江虎视天下,是其雄也;屈身于陛下,是其略也。

  “凡品”这个词,真的道尽了汉末三国大部分事件背后的奥秘,是那个时代的关键词,显示的是东汉豪族政治的结局。

  大家知道,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,上古以来的各国贵族世袭为官的制度终结了,不过,他们虽然不能再世袭官位,但在地方上的势力依然很强大,而且游离在国家控制之外,形成了地方豪族(地方豪族的来源不止这一个,这里不详论)。

  秦与西汉前期,不断的打击豪族,到汉武帝时达到最高潮,酷吏政治的腥风血雨之下,不服的豪族基本全灭,剩下的乖乖的来做国家的官,伺候皇帝。西汉后期,不再对地方豪族进行打击和遏制,于是豪族大发展,在东汉成为国家政治的主角。

  但是,东汉的豪族又慢慢的分化为两个团体,在乡里聚众滋事、称王称霸的,不过是低端的“土豪”,通过当官等途径把持国家政治的,成为高端的“士大夫”。

  东汉末年,士大夫之间流行品评人物,比如品这个是“天下俊秀”,品那个是“天下楷模”,得到好的品题即“高品”的人,往往身价暴涨。

  不过这个品题活动一般只在士大夫圈子里玩,土豪一般是没什么人去品的,所以他们相对于“高品”来说,就是“凡品”,至于平头老百姓,那更是连品都没有。

  而鲁肃就是一个“凡品”。鲁肃出生在淮南,家里非常有钱,但没当过官,也就没人来品他,所以没什么地位。

  鲁肃身材高大,也跟其他土豪一样,击剑骑射,招揽宾客,后来看见天下将乱,就在山中隐秘地讲习兵法,把这些宾客当部队训练,这样的所作所为,跟造反前的项梁、项羽一模一样,又怎么会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。

  鲁肃的这种生活,又养成了他豪侠的性情。周瑜带部队路过他家,想借点粮食,当时鲁肃家有两囷米,每囷三千斛(大概几万斤),鲁肃直接送一囷给周瑜,把周瑜感动得不行,两个人当场定交。鲁肃对其他土豪,比如明显不能成事的巢湖郑宝也比较认同,差点投入郑宝麾下。

  后来果然天下大乱,鲁肃因为淮河流域是战场,决定带宾客、家小避祸江东,这时因为战乱,人口锐减,人口是各割据势力的宝贵资源,怎能轻易放走,州里派兵来追,鲁肃令部下拉弓搭箭,严阵以待,自己又把盾牌立在阵前,连连发箭,每一箭都把盾牌射穿,追兵一看鲁肃这么猛,屁都没放一个就回去了。

  鲁肃过江以后,跟孙策、孙权都谈得很来,是因为老孙家也是土豪出身,大家比较有共同语言,比如在是否忠于汉朝的问题上,鲁肃就表现得很通达。

  忠于汉朝的收益基本被高品的士大夫垄断了,汉朝的各种资源对士大夫大幅度倾斜,鲁肃这个级别的土豪们顶多吃点残汤剩菜,忠诚心自然有限,所以鲁肃一见孙权,直接就说汉朝药丸,救是救不了的,你不如去打下长江以南,将来自己称帝好了。

  这就是有名的“榻上对”,说出了孙权敢想而不敢说的话,孙权从此将鲁肃引为知己,欣赏得不行。无独有偶,另一个重庆来的土豪甘宁,一见孙权也是这个调调:汉朝药丸,你不如打下长江以南,准备自己玩吧。因此甘宁也被欣赏得不行。

  在豪侠这一点上,鲁肃跟甘宁也差不多,他两人喜欢的是江湖上豪杰的勾当,对于恪守儒家礼仪的士大夫不太感冒,所以两个人对士大夫的代表张昭都不怎么礼貌,张昭对这两个人也不怎么看得上。

  说了这么多,其实就是想说一点,鲁肃不是什么文官、儒生,而是一个土豪、大侠,他身边还站着甘宁,以及老将程普、黄盖、韩当等一帮土豪(甚至连土豪都不如),这伙人,就是陈寅恪先生归纳的“淮泗军事集团”。

  这个集团以淮河、泗水流域的人为主干,有些人如甘宁虽然不是淮泗人,但与淮泗人抱团,也被视为这个集团的一分子。

  吕思勉先生论及周瑜、鲁肃劝孙权抗曹,认为这是南方的一股傲狠之气不肯屈服,好乱行险而已,但为什么会有这股气,却语焉不详。其实周瑜虽然是士大夫,但跟孙家捆绑太深,把注下在了这里,鲁肃却纯粹是因为土豪的身份,对汉朝不感冒,对汉朝的代表曹操也不感冒。

  但士大夫不一样,士大夫既垄断了东汉的政治资源,又从小受到儒家价值观的熏陶,对汉朝正统认同度很高。

  孙家刚过江的时候,身份是伪帝袁术的部将,江东的士大夫抵抗得那叫一个惨烈,各家各户死伤惨重,被灭门绝户的也不在少数。虽然孙家后来拼命洗白,但再洗也没有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曹操白。

  所以淮泗流域的士大夫如刘馥、刘晔早早的投靠了曹操,流寓江东的外地士大夫如华歆、王朗,也弃孙家如弊履,找机会投曹,江东本地的士大夫如顾陆朱张,那说不定是在盼着曹操来解放来着,就连深受孙家信任的张昭,也抵御不了归汉的诱惑,于是大家一力敦促孙权降曹。

  鲁肃对孙权说“我回去还能做下曹从事,将来能当州郡长官“,那是往自己脸上贴金,从这往后走就是九品中正制,士大夫垄断高官,土豪只能做些打下手的职位,按鲁肃的出身,当个武猛从事差不多了,治中、别驾那些州里的高官基本上是没戏的,还不如在孙权这里博个高官显爵。

  孙权也是土豪,心里更是这么想啦,只是没人支持,被士大夫们逼得说不出话,现在发现手下有一帮土豪跟自己想法差不多,底气顿生,再加上至关重要的周瑜的支持,就敢对士大夫们砍桌子,说再有言降曹者斩了。

  战胜之后,孙权带领诸将,以极高的规格迎接鲁肃,自己也下马等候,还问鲁肃:怎么样,规格够高,给你面子吧?鲁肃豪气顿生,说还不够,等你当了皇帝,用安车来迎接我,让我享受一下高级士大夫的待遇,那才有面子。

  称帝的目标,现在终于不用时刻藏着掖着了,孙权豪性大发,也乐得不行。这叫英雄惜英雄,土豪识土豪。

  不过,鲁肃如果只是这样一个凡事讲打的土豪,那跟甘宁他们就没啥区别了,跟文官的形象完全不沾边,《演义》为什么会把他写成一个文官呢?那是因为,他不但敢打,还知道收。

  《射雕》里面洪七公教郭靖使亢龙有悔,说打出去一分力,得留着十分力,才能收放自如。能收比敢打更需要勇气,能克制住自己的勇气。

  这就牵涉到另一桩公案借荆州了。赤壁之战后,周瑜与刘备合作,花一年多时间,艰难攻克南郡。刘备向孙权讨南郡,但江东没什么人鸟他,唯有鲁肃劝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,一起抗曹。

  这件事比较难以理解,而事后刘备夺益州、取汉中,有了自己的地盘,却怎么也不肯归还南郡,最后孙权只好自己去取,两边大打出手,费心费力。

  孙权后来跟陆逊聊天,也说“榻上对”和力主抗曹,是鲁肃的大功,但借荆州给刘备,是他失策之处。这么看起来,鲁肃是出了一个昏招。

  但这真未必是一个昏招,那时东吴的状况可并不怎么好。就在周瑜打南郡的同时,孙权在合肥铩羽而归,可见东吴的实力有限,何况南边还有几十万山越,时不时来犯个境杀个人,扩张过快的话,崩盘也不是没可能。

  更重要的是,鲁肃深知曹操占据中原菁华之地,战争潜力十分恐怖,唯有孙刘携手共进,才有战胜曹操的可能,让刘备承担荆州方面曹军的压力,东吴专心经营淮南,对东吴来说不失为一个稳妥的选择。

  刘备那边的诸葛亮也深明此理,所以赤壁之战前就跟鲁肃一起运作孙刘联盟,而在鲁肃死后,诸葛亮特意为他发哀,就是感觉此后孙刘联盟要维持不下去了。

  事情的演变也一如鲁肃的预料,刘备夺取益州后,又攻克汉中,紧接着关羽围攻襄阳、樊城,水淹七军,威震华夏,曹操担心樊城陷落,几乎打算迁都邺城。曹操在孙刘的打击下,终于渐见颓势了。

  周瑜虽然一直想灭了刘备,攻略巴蜀汉中,与曹操中分天下,跟鲁肃的想法不一样,但临终时却推荐鲁肃自代。这说明他承认鲁肃的方针至少也是一种选择,自己死后,东吴走这条路也不是不可以。

  鲁肃对自己的眼光也比较自信,所以面对吕蒙这样段位较低的土豪,容易豪情满满,自信过度,不料吕蒙也慢慢的跟上来了,还时不时的刺他一下。这或许就是鲁肃游离于固有圈子之外的代价。

  但是,鲁肃这种豪侠的性子,能料大势,料不了细节。他哪里知道孙权折腾那么多年,连个合肥都攻不下,淮南攻略彻底破产呢?

  鲁肃又是一个乔峰一样的光明磊落的豪侠,对鬼蜮伎俩不太在行,他哪里知道刘备、关羽会在荆州问题上耍无赖,连诸葛亮都说不上话呢?

  鲁肃比东吴其他土豪站得高看得远,他又哪里料得到这些以前的同志们包括孙权在内,会不理解他、针对他呢?

  于是悲剧发生了,刘备夺益州后耍赖,孙权不能容忍,两军在荆州对峙,大战一触即发。鲁肃虽然单刀赴会,豪气干云地责备关羽,尽显豪侠风范,最终把事情摆平,但孙权的信任从此转移到吕蒙身上,鲁肃没什么出场机会了。

  鲁肃的军事才能少年时就有所表现,后来又能得到周瑜肯定,守夏口时“威恩大行”,但前期没多少仗可打,后期孙权又主要靠吕蒙指挥,所以没太多表现机会。但就其经历看,与同出于土豪阶层的甘宁等人应该差相仿佛,不会差,否则周瑜不会荐他自代。

  两年之后,鲁肃病故。东吴随即战略转向,终于袭取荆州,斩杀关羽,与刘备决裂。孙刘之间大战经年,元气大伤,此后虽然恢复联盟,但心怀鬼胎,不能通力合作,终于被占据中原的魏晋逐一消灭。

  欲合孙氏于昭烈以共图中原者,鲁肃也;欲合昭烈于孙氏以共拒曹操者,诸葛孔明也;二子者守之终身而不易。子敬以借荆资先主,被仲谋之责而不辞;诸葛欲谏先主之东伐,难于尽谏,而歎法正之死。盖吴则周瑜、吕蒙乱子敬之谋,蜀则关羽、张飞破诸葛之策,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。……其不内溃以折入于曹操也不能。则鲁、葛定交合力以与操争存亡,一时之大计无有出于此者。

  身为豪侠而又超越了豪侠,超越了豪侠却依然豪侠,智勇兼备,文武双全,战略眼光上尤其无人能及,这就是鲁肃的一生,与好人卡专业户、政治暖男、白痴之类的形象基本上没什么关系。

  鲁肃的遗腹子鲁淑,在孙皓时代曾经统帅十万大军打到过豫州境内,这是孙权想办而没办成的事,也给鲁肃的豪侠生涯添上了一个耀眼的收尾。

发表评论: